自2020年《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》發布以來,海南自貿港在金融開放領域持續發力,一系列創新政策相繼落地,為跨境資本流動創造了更為寬松和便利的環境。海南自貿港金融開放以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為核心,旨在構建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體系,擴大金融市場開放,推動金融機構與產品創新。這不僅是海南自身經濟發展的重要契機,也是我國金融領域深化改革開放、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前沿探索。
一、海南自由貿易港金融開放政策的核心框架與實踐進展
(一)賬戶體系改革:構建跨境資金流動的“電子圍網”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(EF賬戶)作為制度創新的基石,通過“一線放開、二線管住”的設計,實現了境外資金自由匯入與境內資金有限滲透的平衡。截至2025年9月末,全省開立EF賬戶600余個,覆蓋76個國家和地區,累計業務量突破2000億元人民幣。典型案例如香港某貿易公司通過EF賬戶開展期權業務,單萬美元交易成本降低300元,且無需繳納風險準備金,顯著提升了企業匯率避險效率。政策實踐顯示,EF賬戶已從初期的貿易結算工具,拓展至資本項下的境外放款、外債融資等場景,2024年資本項下收支占比達46.7%,成為跨境投融資的核心通道。
?。ǘ┩顿Y便利化政策:雙向激活跨境資本流動
“雙Q”(QFLP/QDLP)政策搭建起跨境投資的“高速路”。韓國娛美德株式會社通過QFLP渠道完成對海南游戲企業的跨境投資,資金從設立到落地僅用1個月,凸顯政策對高新技術產業的靶向支持。數據顯示,2025年前三季度,海南對外直接投資增長23.1%,全省來華直接投資同比增長28.5%,雙向投資活躍度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。
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政策落地。海南全轄推廣的試點政策簡化了單證審核,允許優質企業憑收付款指令直接辦理業務。截至2025年9月,轄內14家銀行通過審慎合規備案,惠及184家企業完成423億美元經常項下業務,100家企業實現28億美元資本項下融資。海南國貿有限公司等企業案例表明,外匯付款流程從“1天” 壓縮至“1小時”,顯著提升了貿易融資效率。
?。ㄈ┦袌鲩_放創新:拓展跨境資本配置空間
2025年7月落地的跨境資產管理試點,允許境外投資者認購海南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管產品,首批50億元額度已啟用。金元證券等4家機構完成境外資金劃轉。這一政策突破了傳統QFII的額度限制,為境外資本參與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了定制化投資渠道。同時,跨國公司本外幣資金池、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等政策的疊加,推動聯屬企業內部資金調撥規模同比增長71%,形成“境內外資金池-自貿港樞紐-全球配置”的閉環。
二、海南自貿港跨境資本流動擴展與內涵演進
?。ㄒ唬┒x的邊界拓展:從傳統賬戶到數字形態的范式轉移
跨境資本流動的經典定義源于國際收支平衡表框架,指資金在不同司法管轄區間的跨域轉移,涵蓋直接投資、證券投資、國際借貸等傳統形態。早期研究以《國際收支手冊》(BPM6)為基準,強調“居民與非居民”的賬戶劃分,如直接投資的“控制權”標準(持股10%以上)、證券投資的“非控制型”金融資產交易以及借貸的契約型資金轉移。這種定義框架在2008年前占據主導,以“凈流動”為核心分析指標,關注資本流入對東道國儲蓄-投資缺口的填補作用。后危機時代,金融科技的顛覆性創新重塑了流動邊界。數字貨幣、NFT等數字資產的興起,使資本流動脫離傳統銀行賬戶體系,依托區塊鏈實現點對點傳輸,模糊了“居民-非居民”的物理判別標準。
?。ǘ﹥群纳疃绕饰?/span>
?。?)監管協同:從“被動防御”到“主動設計”
盡管EF賬戶實現了“電子圍網”,但跨境資管試點(首批50億元規模偏小)、證券投資額度限制等,仍制約著資本深度流動。2025年1月,中國人民銀行、商務部、國家金融監管總局、中國證監會、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印發《關于金融領域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(港)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意見》,明確提出構建“宏觀審慎+微觀監管”雙支柱框架,要求建立跨境數據共享機制。海南的實踐表明,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交易背景穿透式審核,可將異常交易識別時效從T+3縮短至T+1,但監管標準的國際對接(如與RCEP國家的監管互認)仍需進一步突破。
(2)市場深度:從“政策驅動”到“生態驅動”
當前海南金融市場仍以傳統業務為主,跨境資管產品中固收類占比超80%,缺乏針對熱帶農業、海洋經濟的特色工具。對比新加坡的離岸金融體系,海南需加快熱帶商品期貨、航運金融等特色市場建設。2025年首單航天主題離岸人民幣債券成功發行,峰值訂單超230億元人民幣。這顯示特色金融產品對資本的吸引力。
?。?)開放路徑:從“對標國際”到“中國方案”
海南的制度創新呈現“漸進式開放”特征:在資本項目開放上,采取“直接投資完全放開、證券投資額度管理、個人資本項有限放開”的分級策略;在監管上,試點“負面清單+白名單”模式。這種“可控的自由”,既避免了新興市場的金融脆弱性,又為全國提供了制度型開放經驗——2025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在海南試點取消企業境外放款額度限制,相關經驗已向粵港澳大灣區推廣。
三、海南自貿港金融開放政策對跨境資本流動的政策建議
海南自貿港金融開放政策通過賬戶創新、投資便利化、市場開放三輪驅動,已形成跨境資本“引進來-留得住-走得出”的良性循環。在EF賬戶體系支撐下,跨境資本流動實現了從“管道式開放”向“生態化流動”的范式轉變,但仍需在監管協同、市場深度和開放路徑三個維度實現系統性突破。
監管協同需實現從“被動防御”向“主動設計”的躍升。當前基于區塊鏈的穿透式監管雖將異常交易識別時效縮短至T+1,但跨境數據共享機制尚未完全打通。建議在RCEP框架下率先推動與成員國在證券交易、數字資產等領域的監管互認,建立“監管沙盒”跨境測試機制,實現風險防控與開放效率的再平衡。
市場深度建設應從“政策驅動”轉向“產品創新驅動”。針對當前跨境資管產品固收類占比超80%的結構性短板,應加快推出熱帶農產品期貨、藍色碳匯金融衍生品等特色工具,借鑒航天主題離岸債券的成功經驗,構建與海南產業特色相匹配的跨境資本定價體系。
開放路徑需堅持“中國方案”的漸進式智慧。海南實踐的“分級開放”策略為新興市場提供了風險可控的開放范式。未來應著力將EF賬戶從“電子圍網”升級為“數字金融網關”,在數字貨幣跨境結算、數字資產交易等領域開展壓力測試,為全國提供更多可復制的制度型開放經驗。
隨著“宏觀審慎+微觀監管”雙支柱框架的持續優化,海南有望在2025-2030年間建成與高水平自貿港相適應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體系,成為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金融樞紐。這一實踐不僅為中國金融開放提供“海南樣本”,更為新興經濟體探索制度型開放路徑提供參考。
【作者侯永砥系三亞學院盛寶金融科技商學院教師;曹政系三亞學院盛寶金融科技商學院研究生。本文系2025年度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HNSK(ZC)25-148,三亞學院中青年教師(科研類)培養項目USYJSPY24-34階段性建設成果】
關鍵詞: 跨境資本 金融